提到內蒙古,很多人最先想到的詞匯就是草原,最先產生的感受就是遼闊,這樣的品牌聯想在觀光旅游時代使得內蒙古成為了中國草原的代名詞,給內蒙古的旅游品牌營銷帶來了絕對優勢。然而,隨著度假休閑時代的來臨,這樣固化的品牌聯想已經深深困擾了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
如何打好旅游品牌固化的突圍之戰?
近年來,內蒙古旅游局發現“冬季旅游”是一個非常好的旅游品牌突破口。
從區域來看,內蒙古處在中國北方冰雪旅游帶與俄羅斯冰雪旅游產業帶的邊緣,這條產業帶擁有80后、90后的冰雪旅游消費人群。擁有完善的交通網絡和面向亞洲的冰雪運動中心。往北看,冰雪旅游產業也已經成為拉動東北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處于這樣一個冰雪旅游產業富集的區域,內蒙古發展冬季旅游品牌自然也就順應了天時。
從自身條件來看,內蒙古的冬季長達7個月之久,冰雪文化與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并且擁有豐富的溫泉資源,這樣的特點與消費者度假休閑的旅游需求高度契合。
從長遠來看,冬季旅游與草原旅游都有一個共同的指向——生態旅游,通過生態旅游品牌的最終塑造,內蒙古將在北方區域和全國范圍內形成核心競爭力,這個核心競爭力是其他地區無法取代的。因為這個競爭力是建立在內蒙古獨特的橫跨29個經度的狹長地形所承載的多樣性生態資源上。
大地風媒如何給內蒙古冬季旅游品牌營銷再定位?
關于內蒙古冬季旅游品牌早已有了很多常規性的共識,這些共識有些是正確的,有些就是有問題的。比如,關于冰雪與民俗的融合,這個共識是正確的,也是符合內蒙古文化特質的。但是,關于消費者的定位就存在很多偏見。
偏見一:交通距離偏見。這種偏見體現在營銷策略中就是按照地域來進行客源等級的劃分,并按照這種等級劃分制定不同層級的營銷策略。實際上,這是一種有失偏頗的營銷定位。在今天這樣交通網絡高度發達的社會,交通對旅游的制約權重越來越小,客源等級與交通距離等級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小,這時候,就需要擺脫交通上的偏見,制定新的旅游營銷策略。
偏見二:嫌貧愛富偏見。過去的很多營銷策略都喜歡把重點放在相對富裕的地區,這本身也沒有錯。但是,不能因此忽略了相對不太富裕的地區,因為中國富裕人群的分布是非常零散的。在很多看似不那么發達的二三線城市里也往往隱藏著很多消費能力超強的家庭。內蒙古過去的營銷就存在這種嫌貧愛富的傾向,往往把旅游推介會放在一些較發達地區,并且是以點狀的方式進行推介的,沒有形成規模,沒有達到一定影響力。
此次,內蒙古旅游局與大地風景旗下大地風媒合作,共同推出了“祖國正北方,亮麗內蒙古”的走遍中國—內蒙古旅游萬里巡回展活動。這次巡展活動打破了以往的營銷偏見,從北到南來了一次線性全覆蓋的營銷。全程覆蓋石家莊、濟南、南京、上海、福州、廣州、長沙、武漢、鄭州、太原等地。
這次營銷活動所需的一切物料都裝進了一輛大貨車。到達目的地之后,大貨車里卸下的物料經過大家的搭建組合,就成為了講述內蒙古故事的道具。這些故事里有誘人的達里諾爾湖冬補、壯美的呼倫貝爾冬季風景、休閑養生的溫泉園,也有好玩刺激的阿爾山和牙克石鳳凰山滑雪場、多彩的海拉爾中俄蒙國際冰雪藝術園以及錫林郭勒冬季那達慕大會等。
大地風媒如何給內蒙古冬季旅游品牌營銷再創新?
此次大地風景給內蒙古冬季旅游營銷進行的創新是全方位的,這樣的創新不僅打破了內蒙古旅游營銷的思維定勢,也打破了中國旅游營銷的思維定勢。
首先,是三種營銷手段的結合。此次走遍中國—內蒙古旅游萬里巡回展活動采取了自駕行、推介會、路演三結合的方式,這在中國旅游營銷歷史上是一次小小的突破。過去,推介會與路演一般各自為戰,較少聯合進行,此次把三種營銷方式融為一體,擴大了營銷的影響力,也極大增強了營銷效果。
其次,是三種營銷對象的結合。此次巡回展活動的參加者比較多元,既有當地旅游局領導,也有當地媒體、旅行社,還有當地市民。這三種人是三種不同的營銷對象。就旅游局領導來說,可以達成未來進行區域旅游合作的意向;就當地媒體和旅行社來說,能夠形成商業合作的基礎;就當地消費者來說,可以實現市場的調研、互動、拓展。
再次,是三種營銷媒體的結合。從傳統媒體傳播來看,活動現場,通過現場直播連線采訪了內蒙古自治區旅游局局長魏國楠;從新興媒體傳播來看,活動通過微信微博進行了跟蹤報道;第三種媒體則是車隊,經過從南到北的線性行走,車隊流動本身也成為了一種很好的傳播方式,在這個意義上,車隊也是一種營銷媒體,正如內蒙古自治區旅游局相關領導所說的,此次內蒙古冬季旅游萬里巡展活動,將成為內蒙古推介冬季旅游產品的流動促銷隊。
如果把此次南北線性的流動營銷活動比作一個垂直的釣竿的話,那么,這根釣竿要釣的就是那些在傳統營銷偏見中被忽略的沉睡著的旅游消費者。這些消費者被喚醒之后,將會對內蒙古旅游帶來巨大的刺激作用。
大地風媒只是一個新生的旅游力量,他們僅僅用車隊劃了一條南北直線,就激活了中國正北方的旅游正能量,我們期待著他們在大地上畫出更美的旅游藍圖。
作者:張棟平
來源:大地風景旅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