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幾句話的闡述,看似平淡,卻給鄉村旅游帶來了巨大機遇。未來,在“培養職業農民隊伍”的政策感召下,必將催生出一批批鄉村旅游帶頭人。這些帶頭人堪稱鄉村旅游的帶頭大哥(大姐),那么,鄉村旅游帶頭人到底需要在哪些方面提升自己?才能讓自己適應鄉村旅游爆發式發展的浪潮。
鄉村旅游帶頭人不要失去自己的原真性,不要對村里的文化沒有自信。過去傳統城鎮化的二元發展格局中,村里人往往在各方面都比城里人落后。但是,今天城里人之所以愿意到村里來旅游,證明村里人的“落后”反而具有先進性。因為“落后
鄉村旅游帶頭人需要具備培養村民知識成長的能力。村民在鄉村旅游中的分工各有側重,因此,培訓內容要保證能夠隨學隨用,根據每個村民的需求和稟賦來設定具體培訓內容,標準化培訓與個性化培訓相結合,集體教學與一對一教學相結合。這就要求鄉村旅游帶頭人同時具備學習知識和傳授知識的能力,既要能夠向外部的專家討教經驗和理論,也要能夠把經驗和理論針對性地傳授給村民,讓村民活學活用,達到學習與生產的高效對接。
鄉村旅游帶頭人要有跟隨市場的敏銳性。當前鄉村旅游處于爆發式增長期,尤其是隨著交通便利性的大幅度提升,隨著城市群建設的突飛猛進,隨著汽車+移動互聯網的雙移動生活模式的普及,城市打工族利用周末體驗鄉村生活的需求被大規模釋放出來,鄉村旅游市場呈現出爆發增長和快速迭代趨勢。然而,市場需求的增長和迭代造成了供給端與需求端的強烈矛盾。這種矛盾正是當下鄉村旅游面臨的主要矛盾--需求端的快速升級與供給端的滯后成長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的解決,一方面需要上級政府加強智力資源的輸入,一方面需要調動村民自身與市場共同成長的積極性,這其中最關鍵的人物就是鄉村旅游帶頭人。這個帶頭人是上級政府扶貧政策與村民積極性之間的橋梁,也是鄉村旅游需求端與供給端之間的橋梁。
所以扶貧再也不能是專家們想當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從人性角度出發,充分理解村民內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建立起一套積極扶貧落地策略。這套積極扶貧落地策略應該有三個特征:一是精準性,根據貧困戶的特征來制定具體扶貧計劃;二是引導性,要讓扶貧戶看到比“扶貧紅利”更大的“智力紅利”,扶貧只是開始,而不是全部,扶貧只是外在助推力,而不是發動機,真正的發動機是貧困戶參與市場博弈的智慧與知識;三是代際性,扶貧不是一項幾年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一個關系到村民數代人的工作。扶貧不僅僅扶眼前的貧困戶,還要考慮到阻斷貧困的代際傳承,讓貧二代、貧三代永遠成為過去時。要阻斷貧困的代際傳承,就需要建立起長效持久的扶貧機制,讓貧二代、貧三代享受到更加公平的社會公共服務,讓他們融入到共同富裕的浪潮中,成為名副其實的小康二代、小康三代。
六、金融有效性
鄉村旅游發展的關鍵在于金融支持。我國大部分貧困地區之所以難以脫貧,其根源也在于金融體系沒有建立起來。鄉村旅游帶頭人要牢牢抓住鄉村金融的牛鼻子,把鄉村金融機制搞活。這份實施方案之所以要對農村金融做如此詳細的闡述,就是因為當前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盲、小、散、亂的問題,盲的問題是沒有金融體系覆蓋,小、散、亂的問題是有金融體系覆蓋,但效率太低。一句話,農村現在亟需的是有效的金融體系。基于我們的行政體系特點,鄉村旅游發展的金融支持往往來自上級政府設計的整體金融模式,但是,這種整體金融模式在進入到不同村子時,需要針對村子本身的經濟規模、產業結構、項目布局進行再設計,這個再設計的過程正是增強金融有效性的過程,也是降低金融風險的過程。作為鄉村旅游帶頭人,務必要在金融設計方面有兩下子,這樣才能保證鄉村旅游發展獲得高效率、低風險的金融支持。
作為鄉村旅游帶頭人,需要善于甄選優秀的規劃團隊,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專業、敬業、職業的規劃支持。鄉村旅游帶頭人本身也要在規劃方面有所研究,這樣才能與規劃團隊很好地溝通,共同探索出富有價值的規劃技術路徑,最終為鄉村旅游發展描繪出可落地、可操作的規劃藍圖。
作者:張棟平
來源:大地風景旅游研究院